导读
近日,巧捷力医疗科技联合创始人、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教授 郭嘉威受邀接受香港中通社专题采访,分享如何将技术研发从校园内带到生产线上,真正应用到手术场景,帮助病人。
▲香港中通社采访视频
以下为报道原文
柔软灵活的机械臂,配合高清稳定的摄像头,大大降低的术后并发症……这款香港医疗器械公司研发的机器人从问世的那刻起,时时刻刻都在吸引业内人士的关注。
今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与巧捷力医疗科技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使用巧捷力全柔性双臂内镜手术机器人系统,成功进行了全球首个机器人辅助“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ERBT),且至今已成功为8名患者切除整块膀胱肿瘤,所有入组患者术后约一到两天就已经可以出院,康复进展理想。
近日,巧捷力医疗科技创始人、港中大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教授郭嘉威接受香港中通社专访时解释,使用这款机器人的手术并发症如此之低的原因,一个是“整块切除”,一个是“不开创口”。
【采访】港中大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教授、巧捷力医疗科技创始人 郭嘉威
“我们的机器人是针对一些管道内壁手术,一些初期肿瘤硬块我们想一整块切出来。以前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手动工具,很多时候做一块性切除方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很多时候医生是切成多块再刮出来,让复发率不可避免地会提高。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机械辅助工具的方案,让手术可以变得容易做,学习曲线缩短并规范化这一类的手术。
过去我们也曾经在病人身上成功进行测试,进行了一个经尿道入膀胱的机械辅助手术,也是一个里程碑,因为在自然腔道里面,我们不想开创口,经过自然腔道进入身体进行一些切割方案手术,尿道是最具挑战性的,因为经尿道是一个非常柔软和非常窄的腔道。如果我们能在经尿道做到这个手术的话,其实意味着我们可以深入人体,不开创口、不开孔的前提下,做很多管壁内的肿瘤切除。”
也许郭嘉威自己也没有想到,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背景的他,创办的公司拿到了医疗行业的“全球首个”。被问及从学术到创业的感受有何不同?郭嘉威思考良久后,说出“风险管理”四个字。
【采访】港中大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教授、巧捷力医疗科技创始人 郭嘉威
“我不敢说其他行业,在医疗器械或者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区别。第一,在论文里,永远将最好的一面,或者叫最平均一面,讲给读者。但是当你真的要做初创公司,来到市场,真的用在病人身上,我们会问,它什么时候、有什么情况下表现会差?我们要做风险管理。这个是在学术空间里面,大家很少讨论的。
因为我们很清楚,创业和解决技术问题是不同的。因为要有市场配合,我们希望在医生熟练的前提下,再延伸一个机械手臂,让他们操作一些最头痛、最花精神,也是最难学的手术适应症过程。
我们可以做得足够柔软,最后也能兼容常规医院现有的内镜系统和电刀系统。这个是我们当时候的初心,现在我们也非常重视。我们无法负担非常大的科研成本,我们是集中做好这只“手”,希望推广到更加多的术式。我们现在做了病人的膀胱测试,往后我们可以走的更深,到大肠、盲肠,(如果)有类似黏膜层病变,我们早期就可以一次性切割出来。”
作为一家在香港成立的年轻公司,郭嘉威感慨,巧捷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内地优秀的供应链的基础。他说,内地供货商多年来在医疗材料领域的主导优势下,既可以保证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有着稳定的供货渠道,又可以在外国昂贵的医疗耗材的成本中,把价格“为家人们打下来”。
【采访】港中大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教授、巧捷力医疗科技创始人 郭嘉威
“科研方面我们很多同事都在香港,做一些测试和核心技术。但如果需要体量大,需要多一些工人,做一个完整的生产链的话一定考虑在内地,因为本身做医疗器械耗材方面,内地主导了很多耗材的生产链。其实内地有很多这方面人才,可以给我们做医疗工程的人打开一个新视野。我们曾几何时,早期样机里用过一些外国材料,但是成本好贵。我们觉得很难量产,或者是一次性方案,因为耗材是每一个病人用完就扔掉的。其实(我们现在合作的)大多数材料供货商是中国供货商。首要是考虑成本和稳定性,(和内地厂商沟通的)过程当中我们获益良多。”
记者 孙晋欣 香港报道
文章来源:香港中通社
原文链接: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54923